寻语青年说第五期《社交,你“恐”不“恐”?——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探究》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社牛”VS“社恐“?你属于哪一种?你会因为在人前表现而变得局促吗?你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吗?你会希望拥有更大的朋友圈吗?社交能力如何影响你现在的生活,以及以后工作的胜任呢?你想知道什么样的社交才最适合你吗?

4月13日下午,由学院党总支策划、党员之家组织的寻语青年说第5期活动《社交,你“恐”不“恐”?——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探究》在融A202举行。活动邀请师生代表作主题分享,并对如何更好地人际交往提出建议,50余位师生参加活动。




前期围绕社交途径、社交范围、社交频率、社交效果、社交态度等方面问题,学院党员之家团队对我院逾300位学生做自我社交状况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调查、视频采访)。学院党员之家活动部负责人21俄语2班胡宇可同学首先汇报了调研情况,并分析指出:进入大学后,随着社交软件的多样化及更多频次使用,同学们线上交流变多了,朋友圈扩大了;然而同学们在面对交往中产生的矛盾时,处理方式差异较大,还越来越多地呈现了回避直接面对面沟通、更喜欢隔空喊话等新特点。之后,播放了前期关于“线下社交VS线上社交,你怎么看?”的校园采访视频,采访中,同学们分享了对于网络社交的态度,大部分被采访者都表示确实网络社交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影响生活,但是目前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直接互动的人际关系更牵动心绪、耗费精力。



20法语2班高嘉壑同学分享了《人际交往:差异、边界与管理》。她指出: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与处理方法受到地域、个人等现实差异的影响,要清醒认识差异、尊重差异性,在人际交往中“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社交场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处理好“我”和“他者”的关系,既不需要过度揣摩他人想法、陷入“讨好型人格”的陷阱,也不应该过度自我中心、忽视他人,人际交往要把握边界感;社交可以视为一种管理,和你喜欢或喜欢你的人相处并不难,通过双方或多方人际交往,接纳你原来讨厌的或讨厌你的人、与他们和谐相处,甚至让对方信服你,才是社交带来的最大意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漫长的实践,要在练习中不断学习、反思。


39F27


目前在杭州瑅客公司担任猎头助理的19意语1班王小露同学结合工作经验,从大学生社交能力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的角度,以《和“社恐”说再见,和未来说你好》为题作分享。她指出:步入职场以后,社交的频率更高,也影响更大,因此社交能力成为了职场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她从聚光灯效应、自我怀疑、完美主义、高敏感性分析了“社恐”的原因及克服办法,围绕职场,她指出职场“社恐”可能会影响面试,导致错失机会,影响团队人际交往,进而影响自我发展;她就如何克服职场“社恐”,把握社交的“度”提出了可行建议,鼓励大家勇敢迈出第一步。



翁佳薇老师结合自己硕士专业商业谈判的学习经历、多年的辅导员工经验,指出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她强调,在沟通中交换意见,能够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第三种方案”是可以实现的。,翁佳薇老师还与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互动,并分享自己线上社交的小技巧。



黄文璇老师在分享时指出人际关系具有情绪价值,情感价值,成长价值,物质价值,她与同学们探讨了对这四个价值的排序,指出: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同一类型但是不同人群的人际关系,同样的人际关系但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在其中期待获得的这四个价值的份量都不一定是一样的,因此,如何衡量、选择,就成了我们在社交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觉察到这个问题,进而拓展并实现这些价值。



本期活动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同学们收获颇多,对社交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多的思考。同学们表示: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期间不断提升社交能力很重要:尊重差异有分寸,人际交往更轻松——主动交流不回避,职场社交不慌张;现在“社恐”不可怕,大胆交流可克服;人际关系有价值,双赢多赢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