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学院邀请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太仓)负责人国懿做客校博达论坛第800讲暨西语学院寻语大讲堂第17讲“中德关系五十年:不必做对手,更需当伙伴”。学院副院长张禄彭副教授主持讲座。
2022年,中德建交刚满五十周年。五十年间,中德两国政治领导人在面对种种挑战和问题时,以战略眼光将中德关系不断推向新的高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德双方是否能遵循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理解和照顾彼此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核心关切,将是对中德关系未来五十年发展的重大考验。
国懿教授首先梳理回顾战后德国的三次外交政策转型。1955年,西德总理阿登纳所推行的“哈尔斯坦主义”主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实行哈尔斯坦主义只能束缚联邦德国自身的外交活动能力,反而使自己被孤立起来。1969年社会民主党上台,勃兰特政府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其核心思想在于“以接近求改变”,承认战后现状,以换取联邦德国与东方关系的改善,使得德国得以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并且实现两个德国关系正常化。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将自身定位为“文明力量”,希望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克制文化”占据主导,参与国际安全事务总体低调务实。
而后,国懿教授分析了中德建交50年来德国对华关系。中德两国建交于1972年,双方关系历经德国外交政策的不同时期。德国对华政策的特色表现为: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原则,以接近求改变,采取价值观外交的策略。面临当前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转折点”,两国应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带来的误判,坚持以接近求渐变,守住中德关系的底线、抬高中德关系的上限,重视民间交往。
来自西语学院、文旅学院教师共同参加讲座,并与国懿教授就当前局势下中德关系的走向积极探讨交流。
学院院长范捷平教授在点评总结时指出:国别区域研究是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新兴学科领域,其学理性和应用性值得学院教师充分学习;学院鼓励广大教师打破原有学科壁垒、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将国别区域研究与自身原有基础充分结合,为国家战略需求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