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名片】西语学院吴桐博士
作者:江山    |  时间:2016年11月15日  |  访问次数:

吴桐,男,法国新索邦巴黎第三大学法语语言学博士,我校西语学院专任教师,专攻方向为句法,主要研究类型学、生成句法和罗曼诸语等。

   一个炙热的下午,湛蓝的天空悬挂着火球般的太阳,路边的花儿们被晒得直不起腰,行人们三三两两的撑着太阳伞,一些没有伞的人群只能一直往旁边的绿荫处躲。顶着高温,记者早早来到实验楼前等待要采访的吴桐老师,远远地看见两个学生正围坐在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旁边,讨论问题。走近一看,正是记者要采访的吴桐老师。
  我们的采访从吴老师的法国大学生活开始谈起。时光倒流到2003年,吴老师开始了将会持续十年之久,半工半读的求学之路。吴老师谈起当初这段经历感触颇多。他做过很多兼职,一开始做的是刷碗的工作,一星期要做五天,每天早起便赶到了工作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半才能结束。工作了五天,剩下的两天吴老师就利用得十分紧张,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上课以及泡图书馆上。后来,他还尝试过很多其它的职业,例如,教汉语,卸集装箱、打扫卫生等。这些工作不仅贴补了生活费用,还积累了许多生活的经验。“有些人创业是想要成为下一个马云,但全中国能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大学生兼职最好不要期望赚到很多钱,因为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接触社会,为今后积累经验。”即使是做兼职,吴老师也认为每位学生都应该量力而行,要以不耽误学业的前提来进行社会实践。同时也不能以实践为借口,为自己学业上的失误找理由。
  这位曾到法国留学多年的博士,对于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法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法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精英教育”,入大学相对容易,而毕业则要求较高,博士毕业更难。老师与学生是纯粹的职业关系,双方的交流是成年人之间的方式,学生能不能毕业关键靠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素养,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相反,在中国,某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很差,许多方面总是需要老师的监督和保护。”
  谈及教学心得,吴老师认为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交流可以教学相长。“我总是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严格对待学生的专业课,学生不能太依赖老师,步入了大学就不再是baby了,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法知识,他总是习惯于将术语抛开,选用一些形象的例子。因此他的许多学生特别喜欢听他讲课,并且对他特别崇拜。他的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道“外貌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上课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生活无所不知,不同凡响。”
  “世界这么大,你可以不想去看看。但是一定要多读书,因为书里面的世界比你能够想到的要大得多。” 吴老师特别强调学生应当多阅读,在读书中得到思维的锻炼。他很喜欢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将人生看得很透彻的思想,这种“带苦味的心灵鸡汤”可以给人无穷的力量。

作者:中文学院学生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