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语文化行:孔庆根校长讲《诗歌:通向美好人生的云梯》

616日,我院党建共建单位杭州市留下小学校长孔庆根老师作客我院寻语文化行第6期,在校弘文馆二楼研修室开展“诗歌:通向美好人生的云梯”讲座。我院党总支书记毕莹、副书记方盼以及40余位诗歌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诗歌何以成为通向美好人生的云梯呢?

孔庆根老师说:“人们习惯将诗和远方合在一起。其实,作为语言艺术桂冠的诗歌,并不高蹈,也非虚无,诗歌是生命精神世界的最直接的反映。通过阅读诗歌,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参照、体悟人生的况味、启迪做事做人的智慧,更好地理解我和你的哲学关系。”孔庆根老师结合自己的学诗、写诗经历,讲述了诗歌让我们“多一个参照”、“多一种态度”、“多一处出口”、“多一些记录”。



诗人如何看待自己与宇宙的关系

孔庆根老师指出: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把自己放在无比辽阔的空间里,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把自己放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到了自身的短暂——这是我们从诗歌中体会到的:他们把自己看得很小,把宇宙看得很大。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得很大,把宇宙看得很小,就会过于放大我们自己的情绪,就无法正确理解我们与自然、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诗人如何看待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

孔庆根老师指出: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哪怕怀才不遇,也依然胸怀远大的抱负,不因他人贬低而自轻;鲁藜在《泥土》中写“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哪怕平凡,也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他们看清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论别人如何看待,要能认清楚自己、把持得住自己。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论境遇如何,都抱持心中志向;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都保持心灵与外部世界距离的警觉——这其实就是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