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区域国别学创新实验班”(一期),是我院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外语名校”建设要求以及“与北大合作支持浙外建设”部署,紧紧把握与北大合作的战略机遇,携手推进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成果。本期我院组织选拔了14名优秀学子前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交流学习。在这段奔赴学习中,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一起来听听!
21西语中外2班 陈寓萱:
十分幸运我能以学生的身份,赴梦中情校北京大学,融入北大学子的课堂,亲身感受自由学术气息的浸润。漫步在北大的校园,宁静安心,只余步履匆匆的脚步声。跟随结对同学的引领,我们邂逅了博雅塔状的云朵,那是它倒映在天上的影子。未名湖已覆上了薄冰,在冬日暖阳的沐浴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辉。我们与北大的同学相遇于冷餐会的同一桌,课堂的同一间。结对的同学认真地解答我们的好奇,也互相分享着学业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总会有各种声音积极的回应,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学楼的自习座位满满当当,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之中。北大的老师学者也很是儒雅。教授我们《国别和区域研究导论》的马宇晨老师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了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和未来规划;程莹老师在《日常的政治:非洲研究与大众文化的视角》课上,用丰富的实地调研经历给我们讲述了汽油桶在尼日利亚的特别意义。一周的校园生活短暂却又深刻,“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次北大行带给我的青春体验将永远篆刻在我心间。
22法语1班 吕若婕:
此次参与北大外国语学院主办的国别区域研究高层次人才项目,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堂上,老师们以轻松生动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每一堂课都像一次学术之旅,让我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拓宽视野。课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融洽自然,老师们耐心解答问题,同学们热烈讨论学术话题,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我倍感受益。丰富的课程安排让我对国别区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无论是探讨拉美社会发展的复杂历史,还是研究法语世界的文学发展,抑或是从非洲小城的流行文化为线索理解非洲公共文化的转型和社会变迁,每一个话题都让我对这一领域充满了兴趣与敬畏。这几天的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新的知识,也激发了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在北大的每一天,我都被这里的人们对知识的热爱所感染,也更加认识到追求卓越需要的努力与坚持。短暂的交流经历虽然结束了,但它带给我的启发和动力将继续伴随我,推动我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行。
22德语2班 董 晨:
我一直对北京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充满向往,更好奇北大学子如何以多学科视角分析复杂的国际局势,并结合学术理论与实践,为区域研究注入深刻洞见。当得知有机会参加北京大学与浙江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区域国别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时,我感到无比激动!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我接触到了法国历史、葡萄牙文化、法语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知识,并深刻感受到北大学子对学术的热忱与求知的专注。特别是在结对交流中,我与北大的同学深入探讨了课程内容,并分享了各自对区域研究的理解。我意识到,优秀的区域国别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跨学科的视野、持续学习的态度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责任感。课堂之外,无论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内专注学习的身影,还是深夜校园中依然讨论热烈的学术小组,都让我深切体会到,“卓越不是天赋,而是坚持与热爱。”尽管这次学习的时间短暂,我却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全新的视角,更加坚定了未来深耕区域国别研究的信念。我将带着这段珍贵的经历,努力提升自己,为世界的相互理解与合作贡献微薄之力。
22俄语1班 郭展源:
这次赴北京大学区域国别学研究创新实验班,我学到了很多,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本次实验班的老师们通过具体的示例向我们介绍了国别区域学的情况,和一般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区域国别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北大的五天学习,我真切的感受到北大学生与老师的博雅通达,格物致知的精神,以及他们对科研的热情。五天的时间很短,但是,我将把这五天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以北大学生为标杆,努力向他们靠拢。
21西语2班 王怡雯:
感谢学校和北大给予我们的这次机会,我们才有了这次无比珍贵的北大交流学习的机会。北大的校园很美很安静,北大的老师很厉害也很幽默,课程的进展也出乎意料的顺利,课堂的教学氛围也非常棒,十分舒适且有趣。其中马宇晨老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导论以及于施洋老师的西方以西的拉丁美洲课程带我们初步的了解了区域国别的整体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某个地区的区域国别研究,所有的课程都令我印象深刻且收益匪浅。同时北大之行更让我了解了北京大学这所名校的历史底蕴以及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此次北大之行是一次极为脚踏实地的学习历程,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体验,最后祝北大和浙外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