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生活职场等,都离不开沟通、合作的技巧与智慧。现在有人仍将之视为“行走社会必备指南”,也有人对其“嗤之以鼻”。“人情世故”究竟是什么?现在的大学生还有必要学吗?又应该如何学呢?

5月16日晚上,由我院党员之家精心策划组织的“寻语青年说”第13期活动在校园文化社区举行,吸引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参加,共同探讨“人情世故”这一话题。我院党总支书记毕莹、学工办主任黄文璇、辅导员韩晶以及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师倪萍萍、辅导员毛薇娜、俞贝现场出席并作分享。

活动围绕“你会‘人情世故’吗?”“‘人情世故’会让你累吗?”以及“你愿意学习‘人情世故’吗?”三个问题展开,由22意语1班竹成馨和22德语1班吴柯亲主持。

问题①“你会‘人情世故’吗?”
活动伊始,主持人播放了关于“人情世故”的短视频,引导师生参与探讨。主持人提问“你有过会‘人情世故’的经历吗?”,大部分师生纷纷选择“有过”。在分享经历时,大家纷纷表示‘人情世故’犹如一种润滑剂,令原本尴尬为难的处境变得让人“舒服”(其中也包括自己)。现场唯一选择“没有”的毕莹表示,之所以选择该组是因为当她发现在没有人选它的时候,她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应该填补这一空白,而在她眼里,这一理念已经内化为她的处世之道了。
接着,主持人通过题板展示了宿舍生活、学习日常、职场畅想等不同情境,引导大家思考“我会如何应答”“这样的回答属于会‘人情世故’吗”。师生的回答有的让人会心一笑,有的让人意想不到,尤其是俞贝、毛薇娜的回答多次获得在场师生的赞叹!大家纷纷感慨:面对同样的情境,每个人的回应方式各不相同,带来的结果也截然不同,被认为比较会“人情世故”的应对方式确实在缓和情绪、推进合作等方面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问题②“‘人情世故’会让你累吗?”
那么,“‘人情世故’会让你觉得累吗?”在这一问题上,大多数师生倾向于选择“累”或“有时候会累”,少部分选择“不会累”。在陈述自己的选择理由时,不少同学纷纷表示:“刚才听到老师同学们能在这些情境里做出这么急智的回答,我对照自己觉得太难了。所以仅仅是动脑筋来想出这些答案,就让我觉得很累!”倪萍萍说出了不少同学的心声:“我本质上是一个‘I’人,社交会让我有压力,我会担心我说的话会让人不喜欢。所以‘人情世故’并不是我应付不来,而是为了让对方舒服而牺牲了自己,有时确实会让我觉得心累。”毛薇娜表示:“‘人情世故’确实有时让人很累,但是大家应该勇敢做自己,不要为了刻意讨好别人而给自己增加太多负担。”选择“不累”的黄文璇指出:“累”或者“不累”其实是在对比中产生的,直肠子的简单应对甚至“怼回去”固然当时很“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后续的麻烦,而处理这些麻烦同样需要花费心力。毕莹则表示:“如果‘人情世故’需要绞尽脑汁去想那些急智的回答,确实很耗费心力,但是假如我们并非违心为之,而是出于真心去做这些事情,就不会觉得累了。”
基于上述问题的探讨,师生们总结了“‘人情世故’的本质”:“人情世故”并非圆滑世故与阿谀奉承,并非无底线地为达目的而委屈自己满足他人,而是洞察人心的通透和进退有度的处世——这中间既有处事的技巧,更有人生的哲理,有些更展示了中国人的独特智慧与传统文化的精髓。

问题③“你愿意学习‘人情世故’吗?”
当讨论到“你愿意学习‘人情世故’吗?”这一问题时,所有师生事实上都选择了“愿意”,只是在“如何学习”的看法上有所区别。有的同学表示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学校开课、学生读书等途径去学;对此,也有师生指出:这可能并不十分有用,“人情世故”只有在实践中学习、练习才能奏效。俞贝表示:“‘人情世故’就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接受它。”韩晶指出:“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在与人的实际交往中切身地去体验、去实践。”

在总结时,倪萍萍强调:“‘人情世故’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为了满足他人而刻意委屈自己。”

毕莹总结道:“去恋·爱吧!在真实的‘亲密关系’的处理中,学会如何处事、处世。当你不再刻意使用‘人情世故’的技巧,但是它又已经自然而然流露在你的言行中,你就会明白,真诚才是必杀技!”
本期寻语青年说《“人情世故”,要学吗:大学生人际交往态度探究》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对这一话题的探究不会结束,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人情世故’究竟是什么”的答案。参加完本期寻语青年说的师生一致认为:尽管“人情世故”被不少人贴上了贬义的标签,但是“人情”在“世故”之前,它背后流露出来的,更多的是真诚有温度的善意和圆润有分寸的应对。
据悉,入选学校第二批党建工作优秀案例的“寻语青年说”坚持从“小切口”“小故事”着手,用贴合青年的语言把学生关心关注的话题讲明白、道透彻,用真实可信的案例帮助学生廓清思想迷雾、指引前进方向。去年以来,活动借鉴网络综艺模式改版升级,打造了“‘恋爱’,我们谈谈?”“‘脆皮大学生’驾到?!”“人傻钱多速来?大学生防诈探究”等爆款主题,在师生中引起较大反响。
下一步,我院将探索以调查研究、主题沙龙、读书分享、参观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第二、三课堂”活动,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培养外语学子“勇于探究、理解思辨、实践创新”等核心能力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