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让我们对世界持久温热(25年第25期)

(Insensitivity)

钝感力

{导言}


发完朋友圈反复刷新看点赞数,少了几个就怀疑自己说错话;小组作业里同学随口一句“这里好像不太对”,就攥着鼠标纠结半小时......生活里这些“小事”带来的情绪波动,其实都在提醒你:是时候聊聊“钝感力”了 。它是在快节奏的焦虑里,帮我们稳住心神的“情绪缓冲垫” 。


什么是“钝感力”?

“钝感力”一词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其著作《钝感力》中首次提出,后被纳入积极心理学研究范畴 。从学术角度定义,钝感力是个体在面对外界的负面刺激、压力事件或他人评价时,主动降低心理敏感度,以理性、平和的心态过滤无关干扰,始终聚焦自身目标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韧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区别于麻木冷漠,本质是一种“可控的迟钝”,是经过主动选择后形成的情绪调节能力 。


图片



跳出误区:在生活里和“钝感力”正确相处

很多人把钝感力等同于“摆烂”、“不在乎”,但真正的钝感力,是带着清醒的判断能力生活 。在宿舍里,室友偶尔的抱怨别往心里去,室友或许只是心情不好,并不是对你有意见;在课堂展示后,不必纠结台下同学一句模糊的评价,重点关注老师提出的改进建议;在收到不完全满意的竞赛结果后,不必妄自菲薄,沉溺伤心的情绪之中,而应更多肯定自己的勇敢尝试,复盘经过,总结经验,给予自己再次出发的勇气 。


图片


和钝感力相处        关键在“张弛有度”

1. 对他人的负面评价“钝一点”,别拿别人的标准惩罚自己,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对生活的琐事“钝一点”,外卖晚到十分钟、走路被溅到泥水,这些小事别占用超过五分钟的情绪时间;

3. 但对自己的目标和感受要“敏一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不因为外界干扰而偏离自己的方向。


图片


温馨小结

对世界保持温热感,对打乱步履的事物保持“钝感”。

我们不必强迫自己从“敏感”变成“迟钝”,敏感让我们能感知生活的细腻温暖,而钝感力则帮我们抵御不必要的伤害 。修炼钝感力,就像给心灵装了一层“保护罩”,既不隔绝生活的美好,又能挡住那些消耗我们的“情绪子弹” 。从今天起,试着对小事“松松手”,把精力留给更值得的人和事,你会发现,情绪稳定的生活其实不难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