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召开《世界文学史与经典重读》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

110日,由西语学院主办,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协办的我校人文通识课程《世界文学史与经典重读》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在西语学院会议室举行。副校长柴改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阮建苗、副主任郭筠,以及西语学院党总支书记毕莹、副院长王忆停、副书记方盼出席会议并发言,课程组教师成员等共同参加。研讨会由西语学院马卫红教授主持。


首先,王忆停副院长代表西语学院对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本课程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分享对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理念认识,表达了对本次研讨会的期待。

课程课程思政案例展示环节由四位老师分别呈现。


俄语专业马卫红教授通过对俄罗斯战争文学作品《一个人的命运》的探究式解读,呈现个人命运在战争背景下的演绎及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的隐喻性关联,深化对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阐释,并引申出对战争与生态威胁等全人类危机的思考,以及对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与中国力量的关注。


朝鲜语专业孙霁老师围绕“家、国、天下”这一逻辑主线,通过一系列具体示例展示重读朝韩文学经典“现代诗”过程中的人文思政引领,阐释文学中的家国情怀与身份认同、成为拥有完整人性之人应先于成才、正视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选择与失落等问题及理念,进而结合中国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度思考我们需要培育的是何种人才。


英语专业黄艳春老师与徐舒仪老师合作的课程思政案例借助美国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引导多方面对比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差异,融入爱国情怀、民族自信等元素建构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隐性关联,结合中国梦将集体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特点深度揭示中国梦与每个中国人的密切关联。


德语专业张硕老师围绕德国文学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青年人烦恼之共通性拉近古典文学作品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在深度解读作品悲剧性的同时,注意区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引导思考青春的多重出路,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青年价值观再度揭示奋斗应为青春底色。


研讨与反馈环节,参会人员围绕本课程思政教研与科研生态圈,以及开展跨学院读书会、将课程建设与“四课堂联动”机制相结合等方面展开了交流。

最后,副校长柴改英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对推进本课程建设以及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有益作用,强调本课程的思政教学需要结合不同国别文学经典跨文化、跨时空的共通之处及其永恒主题,借助比较文学视角,融入全球素养与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基于研究、用于研究、启发研究的课程;在理清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几个概念的内涵与关联的基础上,重视人才培养的系统集成性,着眼于核心素养,通过浙外特色文化空间建设、浙外特色文学经典必读书单引领等打造一个立体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世界文学史与经典重读》由副校长柴改英发起,西语学院马卫红教授领衔,英文学院、东语学院、西语学院、中文学院等文学方向教师共同建设,课程至今已开设两个学期。通过本次研讨,课程组将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教学方案,不断推进课程的新一轮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