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霍夫曼艺术童话与蒲松龄比较研究》
作者: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  时间:2017年03月21日  |  访问次数:

         我校教师专心教育、全心教学、潜心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融贯东西,做经世文章,著书立说,传致用典籍。
  为营造浓厚的学校学术氛围,更好地宣传我校教师的主要科研成果,学校特开辟“教师书架”专栏,依次介绍教师的著作,阐述他们的学术观点,弘扬他们的学术精神,以激励全校师生,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汇聚强大力量。

【著作介绍】

640.webp.jpg

 

        本书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5月出版。
  德国艺术童话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E.T.A.霍夫曼的艺术童话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佳作对后世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志怪小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的影响,至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在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前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自歌德首次提出世界文学的观念后,比较文学浪潮日益席卷全球。“变形”作为德国艺术童话与中国志怪小说共同的显著特征贯穿了两种跨异质文明文学体裁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在德国已有简略涉及霍夫曼与蒲松龄作品的比较,尤其是黑塞比较了霍夫曼艺术童话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变形人物特征,说明两位作家的共同之处在于描绘了在大白天活动的鬼怪们,从而鲜明地标示出其所具有的共同艺术特征:“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变形”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两位作家的作品在比较文学领域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本书将他们重新纳入比较文学视域,应用叙事学理论,分别从变形人物、叙事情节、艺术风貌和主题方面阐述了中德志怪小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以中国比较文学理论的模子寻根法揭示出中国和西方类似小说体裁具有明晰的共同文学现象和迥异的表现方式以及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




  霍英,女,博士,我校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德语系教师。主要从事德语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先后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古籍整理工作。已发表相关领域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