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育人,诗说中国”——我院与留下小学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并举办主题活动

5月23日,一场由大学、小学的中外籍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以中外诗歌和中国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文化育人分享会,在望A106举行。

分享的师生,来自我院和杭州留下小学。他们中,有深耕教育30多年的资深名师,有出版多本诗集以诗歌诠释中国智慧和文化的诗人,有和中国结缘的浙江省“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友好使者,有在中俄诗歌比较中发现共通人类情怀的文学研究者,有致力中国文化在波兰民间传播的青年教师,有怀揣多语种传播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准研究生。身份、体验、角度不同,但对中国文化丰厚滋养的热爱、对文化中汲取人类共同智慧的共鸣,是一样的热忱、浓烈!




“西湖、西溪湿地,这2张耳熟能详的杭州‘金名片’,丰富、具象,其中的秀美风光、人杰地灵、诗词美赋、传承发展,其实就是的养育我们成长的‘生态绿’、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红’。”留下小学书记郑杭明通过馥郁秀美、更替变迁的视频,展示了对杭州土地的热爱和文化滋养的解读。



留下小学校长孔庆根,同时是一位出版多部诗集的诗人。“中国诗歌中蕴含着丰厚的中国智慧。一方面,不管是什么样的诗人、诗歌,其实都饱含对着远大理想、社会抱负的期待和表达;另一方面,中国诗歌,非常好的定义了人、自然、世界之间的哲学关系——把世界看的很大、把自己看得很小,但就是在这种时空浩大、个人渺小的设定中,才能平和纯粹、克己审慎地追索人生——既孕育远大的理想抱负、又不失抗争困难的坚韧生长。我期待用内省、平和的观察和创作,向古人致敬、向生活和未来致敬!”




1492A


“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它不是在寻求什么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而它,不安的,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浙外俄语专业教师张芳丽博士,分享了对中国诗人白桦的《船》、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帆》两首诗的解读——“不因阻碍而惧怕止步或缓慢游移,积极向前、乐观活动、不屈不挠的态度和行动”的共同哲理认同。



波兰语系教师张慧玲对比了诺贝尔文学家得主、波兰诗人切▪米沃什的诗《一首关于世界末日的歌》与中国作家汤汤所著的儿童绘本《太阳与蜉蝣》中对“一天”的描述——“在世界结束的那天,一只蜜蜂绕着三叶草,一个渔夫补着发亮的网……”“一只小蜉蝣,在太阳的陪伴下,自发、主动地探索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认识了昼夜交替、四季流转、风霜雨雪……短暂生命,让我感受到震撼绚烂!每一天都平常、珍贵,值得用尽全力去珍惜、热爱。”



“在浙江的2年多,这里的山水、文化和人,满足了我对中国的理解和想象!我非常愿意把这样的‘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推荐给更多人!”2022年省“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友好使者、浙外西班牙语外教爱莲,讲述了在杭州参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视频录制的经历,从径山茶园、德寿宫宋韵、临平大运河、戏曲《牡丹亭》等浙江传统文化的诗意传承,到滨江“天堂硅谷”的现代化建设,感受到在浙江大地上的精彩蝶变,以及中外文明对“诗和远方”美好愿景的共同期许。



来自西班牙语专业的劳嘉欢同学,是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剑术金奖和南拳银奖获得者。她在现场展示和分享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和故事的理解。“剑术中‘提膝点剑’这个动作,其中的精髓,可以用‘姜太公钓鱼’的心境去施展;‘并步点剑’的动作则体现出‘蜻蜓点水’时的轻盈感。而拳术中‘提膝亮掌’的动作,需要以‘金鸡独立’中公鸡的机警神态来诠释。这就是武术中形神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分享会上,我院党总支和留下小学党总支,签订了“‘青·苗’党团队育人共同体”党建联建协议。留下小学党总支书记郑杭明、校长孔庆根,学院党总支书记毕莹、党总支副书记方盼等40余位师生代表,参加签约仪式暨首场党建联建主题活动。



据了解,我院于2021年9月组织青年宣讲队伍,走进留下小学课堂,为小学生们讲述多语种理解课程;留下小学,也为同学们开展劳动实践、文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毕莹介绍说,在原有的基础上,校院合作进一步深化,联合推进“青·苗”党团队思政育人一体化工程,“青”指大学生党员、团员,“苗”指小学生少先队员,既要通过共建项目推动培“青”育“苗”,又要通过大小校园活动的联动实现“青·苗”携手共成长。本次,双方围绕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建立党建联建关系,以党团队育人共同体为特色、以“多语种里的中国和世界”为聚焦点,开展政治理论共学、阵地资源共享、党员队伍共建、重点工作共助,努力推动党建联建中的力量聚合、实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