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个记者节
—致敬媒体工作者—
以文字触动人心
用镜头定格精彩
传递西语声音 11/08 记者节
当我们习惯于阅读一篇篇精彩的报道、欣赏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时,有一群特殊的“记录者”同样值得被看见。他们既是学生,也是校园故事的发掘者和传播者。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将镜头反转,对准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新闻中心的同学们,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那份属于校园媒体的热爱与担当。

记录高光,也记录平凡的温暖
新闻中心,是学院的眼睛和窗口。从学术讲座的深度报道,到文体活动的精彩瞬间;从优秀师生的榜样访谈,到日常生活的温馨点滴,都由他们一手包办。
对于新闻部负责人姚晚舟而言,这份工作连接着她的过去与现在。“那些灵感的星火,曾散落在我的便签和备忘录里。是一份对文字的信仰,引领我来到这里。”她表示,在新闻中心的一年,是从“为我而写”到“为读者而写”的成长。她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同摸索,逐渐学会如何将专业的学术讲座写得引人入胜,如何让一篇活动报道读来身临其境。“我们记录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在用文字抵抗遗忘,为学院的共同岁月打捞并铭刻下值得永恒的片段。”


快门按下九年,从热爱到责任
对于新闻中心主任周子涵而言,在中心的三年是一场从热爱到责任的旅程。“时间过得真的很快,转眼已经从大一到大三,从摄影部干事到新闻中心主任。”他的摄影故事始于九年前家里翻出的一台佳能600D。“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按下快门的瞬间,只知道摄影让我回望过去时,脑海中的景象更加具体、生动。”

初入中心时,他也曾对拍摄讲座、会议等记录性任务懈怠。“但后来,我想,能不能拍出更精致、更好看的配图呢?”这份追求推动他不断学习PS、AE、达芬奇等新技能,从技术小白成长为能解决中心大部分视觉问题的多面手。他动情地说:“我在这里遇见了一群很好的朋友,我们之间从未被头衔区分。衷心感谢每一位伙伴的陪伴。”

镜头两端:当记录者也被记录
视创部负责人章芷琪永远记得那个阴雨绵绵的迎新早晨。她透过取景框记录着新生羞涩的笑脸、家长的叮咛和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行健馆拍摄时,毕莹书记称赞了他们的敬业,并为他们留下了一张工作照。


“直到新生家长会上,书记展示了几张我们工作的照片。她说:‘这些同学用镜头为新生的大学第一天留下了永恒记忆,他们也是这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章芷琪回忆道,“那一刻,我忽然被温暖包围。原来,记录者也会被记录,守望者也在被守望。”
这份感动让她明白,新闻工作从来不只是技术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与温暖的守护。“镜头两端的我们,原来都在共同书写着这个秋天最动人的故事。”

当专业遇上热爱:
外语与摄影的奇妙交融
在萨拉戈萨大学校长面对面活动中,摄影部负责人黄铭松经历了一次独特的拍摄体验。活动前,她特意学习了与摄影相关的西语词汇,思考如何运用简洁精准的指令引导大家。

到了大合照环节,紧张让这个小插曲发生了。“我在用西语倒数时,竟连续把 ‘uno’说成了‘una’。”听到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善意的笑声,她才后知后觉。然而,筛选照片时她惊喜地发现,这张出了小插曲的大合照效果极佳,每个人的笑容都格外灿烂。
“这张照片最终展示于学院公众号,成为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的珍贵记忆。”黄铭松说,“我意识到,自己不仅用镜头记录了精彩,更是将外语学习培养的国际视野融入其中,为学院的国际化宣传贡献了一份力量。”这份经历如此珍贵,被她写进了涉外法治班面试报名表中,作为“一件曾经做过最有成就感的事”的回答。

在新闻中心,
我们被共同“显影”
对许多新成员而言,新闻中心是成长的摇篮。视创部干事史申立清晰记得收到面试通过消息的那个下午——“它像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我通往‘记者’世界的大门。”在校运动会暨文化节的四天专题报道中,他和伙伴们如同不知疲倦的候鸟,在各个赛场间穿梭,深夜还在为完美呈现而反复推敲。

摄影部干事杨朝琪则用“暗房显影”比喻在中心的成长:“如果说新闻中心是一间暗房,那我们便是一卷未经冲洗的底片,在此沐浴着彼此的微光,逐渐显影出青春最热烈最真挚的模样。”从初次任务中曝光失准的“新人美”,到后来能从容记录各种重要场合,她感慨:“我虽然不在新闻的中心,但新闻的每个中心时刻,都有我的见证。”




摄影部干事蔡韩依对此深有同感:“加入新闻中心后,我才真正认识到我记录的已经不只是我的生活,而是学院以及学校的大事年表。”从记录者到传播者,她学会了用耐心和专注去发现美好、传递温度。初入中心时连光圈和快门配合都生疏的她,在部长温柔的鼓励下逐渐成长,“这段用镜头记录时光的日子,是我大学生涯中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在这个属于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向这些忙碌在校园一线的“学生记者”们道一声:记者节快乐!正是你们的光芒,让西语学院的每一个故事,都如此闪亮。当所有的光影故事都被妥善收藏,这段在新闻中心被共同显影的时光,已成为他们生命中永不褪色的金色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