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网购热潮来袭,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当消费者沉浸在"满300减50"的狂欢中时,诈骗团伙也正在暗处编织陷阱。
今天带大家了解下618前后的高发的电诈案件类型,警示大家注意防范!
一、神秘快递里的"潘多拉魔盒"
2023年5月,杭州余杭的王女士收到一个未下单的快递,内含某大牌化妆品小样和"感恩回馈卡",扫描二维码后进入刷单群。起初完成点赞任务日赚200元,后投入5万元做"公益单"时被拉黑。这类新型快递诈骗在全国多地爆发,警方统计显示,仅2023年第一季度因此类手法受骗人数达1.2万人,涉案金额超3亿元。
诈骗团伙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信息,精心设计"福利诱惑-小额返利-大额收割"的诈骗链条。收件人往往因近期确有网购,降低了对陌生快递的警惕。切记:收到不明快递立即联系快递公司核实,任何要求扫码兑奖、加群返现的都是诈骗。
二、特价商品背后的"无底黑洞"
"海外代购iPhone14Pro只要5000元!"深圳的李先生在某二手平台看到这条信息,添加对方微信后通过支付宝转账,结果被拉黑。这类虚假购物诈骗往往利用消费者贪便宜心理,2023年1-5月,全国虚假购物诈骗案件同比增加45%,其中脱离平台私下交易占比83%。
诈骗分子常伪装成二手卖家、海外代购或厂家直销,用超低价格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监管。警方提醒:所有要求微信、QQ私下交易的都是高危信号,正规平台担保交易才能保障资金安全。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脱离平台交易被骗概率是正常交易的26倍。
三、"客服理赔"设下的温柔陷阱
"您购买的奶粉检测出致癌物,现三倍赔偿。"南京江宁的赵女士接到这通电话后,按"客服"指导下载"理赔APP",结果银行卡被转走12万元。此类冒充客服诈骗在618期间尤为猖獗,反诈中心监测显示,2022年6月该类诈骗环比激增58%。
骗子通过非法获取的购物信息精准施诈,常见话术包括商品质量问题、快递丢失、误开会员等。记住:所有理赔都应通过官方渠道操作,要求下载APP、屏幕共享的都是诈骗。某银行数据显示,通过屏幕共享被骗的资金追回率不足5%。
四、优惠短信里的"甜蜜毒药"
"点击领取618专属888元红包!"广州的周先生点击短信链接后,银行卡被盗刷3万元。这类钓鱼链接诈骗在促销季呈爆发态势,工信部监测显示,2023年5月假冒电商平台的钓鱼网站数量环比增长72%,平均每小时新增15个。
诈骗分子通过伪基站发送含木马链接的优惠信息,一旦点击就会窃取支付信息。警方提示:所有优惠活动都应通过官方APP查看,短信链接99%是诈骗。某网络安全公司检测发现,618期间钓鱼网站存活时间平均仅3小时,得手后立即关闭。
请牢记:不轻信陌生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透露验证码、不进行私下交易。遇到可疑情况立即拨打96110咨询,发现被骗第一时间报警。
618本该是网购狂欢的日子,别让诈骗分子偷走我们的钱包和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