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5月15日下午,我院与校《世界文学与经典重读》课程组,联合举办“食人”与“食素”:鲁迅《狂人日记》与韩江《素食者》的叙事对话读书会。课程组成员、东语学院学术副院长孙霁老师主讲。

孙霁以“为何选鲁迅?”为引,带领同学们一起解读鲁迅作为文化符号的时代意义及其作品《狂人日记》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他指出,中国学以中国为方法,就是要用相对化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并通过中国来进一步充实我们对其他世界多元性的认识。而作为“东亚共同记忆”的鲁迅,是近代工业社会中的东亚社会原点,中国学也将通过鲁迅由东亚视野走向世界场域。对于《狂人日记》,他指出,鲁迅在该作品中以“狂人”视角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以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国人对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
孙霁还介绍了当代知名女作家韩江及其作品《素食主义者》。他指出,作为韩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复杂的人性情感,同时融入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她的作品如《素食主义者》,不仅展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更深刻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等宏大主题。
孙霁老师还从内聚焦、意识流和家庭共同体三大叙事对话维度对《狂人日记》和《素食主义者》进行横向分析并总结。他指出,两部作品都通过内聚焦视角带领读众进入文本时代,并以叙事的方式,实现了对家庭共同体的解构和个体认知的突围,剖析了不同时代的精神病灶。而文学的使命正是守护那些拒绝被各种“共同体”收编的“个体”—— 无论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还是《素食主义者》里的英惠,都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对成为自我的永恒呐喊。
课后,23葡萄语1班桂瑗苑表示:“孙老师以‘食人’‘食素’为切口,串联起两部经典,深刻揭示封建礼教的压迫与个体反抗。从饮食见人性,视角新颖独特,让我对文学作品中社会文化的隐喻表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场讲座拓宽了我的文学视野,也让我学会从全新角度解读作品,期待未来还能参与更多此类精彩的学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