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语系列 | IC传播者:我院举办“童话中的地缘密码:从《蓝胡子》看德法文化分野”读书会
作者: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  时间:2025年10月25日  |  访问次数:


 金风送爽,书香沁人。9月25日,我院与学校《世界文学与经典重读》课程组,以“童话中的地缘密码:从《蓝胡子》看德法文化分野”为主题,联合举办本学期首场读书会。读书会由课程组成员、德语系博士黄艺主讲,她以区域国别学为方法论透镜,解码童话细节背后的文化基因。

 

“你印象中的法国与德国是什么样的?”读书会伊始,黄艺通过热身小游戏,启发同学们思考。她表示,一提到法国,大家都会想到浪漫、时尚、优雅、自由等形容词,而德国则代表了严谨、精确、哲学、守序。这些直觉印象并非偶然,而是深层文化基因的外显。接着,黄艺介绍了《蓝胡子》这个在欧洲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缘何在法、德两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风貌。在文本分析环节,她通过对比《蓝胡子》的法、德版本,从多维度展开深度剖析。她指出,法国版《蓝胡子》故事发生在灯火通明的城市豪宅中,情节围绕社交礼仪、契约精神与理性秩序展开,而德国版则深藏于幽暗神秘的森林古堡,充满了超自然色彩与浪漫主义氛围。这种鲜明的对比,折射出两国不同的历史轨迹、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

黄艺还引入了“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核心概念,为解读童话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她详细阐释了上述概念在德法语境中的独特内涵:法国的“文明”路径强调外向、普世和理性主义,注重社会规范、礼仪秩序与技术进步,其深层逻辑源于“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与殖民历史及启蒙运动密切相关;德国的“文化”路径则偏向内向、独特和浪漫主义,聚焦精神认同、艺术深度与民族特性,这种取向诞生于政治分裂时期,文化也因此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黄艺总结表示,通过《蓝胡子》这一文本案例,大家可以窥见德法两国的深层文化异同:法国通过“文明”输出其普世价值观与社会规范,使文学成为伦理训诫的工具;德国则以“文化”守护民族精神的独特性,使文学成为建构认同的载体。这两种路径并无高下之分,而是不同历史轨迹形成的独特文化表达。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不仅是掌握词汇语法,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文化逻辑与地缘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文明互鉴中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4德语1班杨筱敏同学说道:“黄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法国文明’与‘德国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同时结合法德历史,让我们清晰了解《蓝胡子》两个版本创作的时代背景。两个版本的《蓝胡子》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故事复刻,而是法国文明的显性表达和德国文化的隐形投射。”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新闻中心

王怡寒|供稿

黄铭松|摄影

马郁婷|编辑

李奇贵|审核

戴 力|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