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作为激励广大学子砥砺奋进的至高荣誉,镌刻着无数青年才俊的勤勉与卓识。
2023—2024学年,我院共有2名优秀学子获此殊荣。他们以笔为剑,挑破知识迷雾,凭志作帆,驾驭学海行舟,一步一痕,用才华夯实逐梦路基,用拼搏镌刻荣耀勋章。
今天,让我们走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唐莺歌同学,一起聆听她的感悟与分享,汲取榜样的力量,奋勇而行。

唐莺歌,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21德语1班学生。
获2022-2023学年浙江省省政府奖学金,校一等奖奖学金等校级奖学金共5次。获第三届“和平杯”中国法律外交英语翻译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第八届“LASCT”杯浙江省笔译大赛德译中二等奖等省级奖项共6次;2024浙江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立项等校级奖项、立项共12次;获“三好学生”等校级荣誉称号共4次。
2024年暑期,作为学生领队组织“浙江企业‘走出去’”发展成就观察团赴泰国开展海外社会实践,获得凤凰新闻、中国蓝新闻、杭州日报、潮新闻等校外媒体对团队专题报道,团队专题报道接近50万阅读量,团队相关报道全网阅读量接近200万,获杭州日报“与时代共成长 与城市共攀登”大学生社会实践擂台赛最佳实践团队等荣誉称号。
现在想起来,可以说我大学的生活实在是有些单调,似乎只是每天勤勤恳恳、小心翼翼地重复播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如果要问我大学有什么不那么单调的事情,闪过我的脑海却是一件小事。
2023年夏天,我有幸成为了杭州亚运会约旦代表团随团助理。一天,我和代表团一位负责抵离的官员初次见面,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当我说出我的专业是德语的时候,一位官员突然说:“Deutsch(德语)?”当我听到这位官员讲德语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和高兴。作为德语专业学生,我从未想过它会在这样的场合发挥作用。我们开始用德语交流,我们之间的互动变得亲切自然。我们分享了各自学习德语的回忆,谈论了德国和阿拉伯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之处。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但德语却让我们跨越这些差异,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

记得大学第一次参加新生演讲比赛,亲爱的方盼老师和我说,“莺歌,你说外语的时候还少点儿‘气’”。大学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每次做展示或者演讲的时候,我的耳畔总会响起这句温柔的话语。随着自己讲外语次数的增加,我很欢喜地感受到,支撑我的“气”似乎以一种日积月累的方式多了起来。
有时候,我也想这些“气”来自于哪里,或许是大一做英语翻译到凌晨四点半对词汇选择一板一眼的较真,或许是坚持早起晨听、晨读对德语能力一点一滴的改进,或许是在假期仍然完成自己规定的学习任务时一笔一划的积累。这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虽然笨拙,却往往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

契诃夫说,“世界上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该发出上帝给他的声音”。我很感谢德语系的所有老师们,哪怕和他们讨论晦涩如康德《判断力批判》这样的文本,老师也会鼓励我讲出自己的想法,把我培养成了一只开放、勇敢的“小狗”;我也很感激“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的所有学术导师、实务导师和成长导师们,加入实验班并坚持完成所有学业是我三年来做的最明智的选择。
如果说当初选择德语专业是因为醉心于德语语言文学世界的美好,想用德语的好去成就自己的更好,那么今天的我仍时时被德语感动则是因为对我独一无二的意义。正如融院四楼墙上的那行德语字“Die Sprachen verbinden die Welt(语言融通世界)”,是德语让我从原来的世界看到一个更多元的世界;而它也帮助我从这个新的世界里看见自己原来的世界,鼓励我不断反思自己,让我在语言的律动中发现自己更新的可能性。
以恒心为楫
击学海千层浪而信念如磐
熠熠乎坚持之光
凭睿智作帆
破书峰万仞云且才情似火
煌煌然才华之芒
愿她此后的路越走越宽
也愿我们能紧随其后
在求知的旅途中
踏出坚实且精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