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源镇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转型治理的根本要求,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助力农民盖起小楼、创收致富!”镇党委书记卢伟阳自豪地说道。
今夏,我院暑期实践团赴我校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学习教育基地丽水缙云大源镇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团队成员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脚丈量,先后参观了“黄茶种植、湖羊养殖、文化赋能”等项目,深入解析大源镇“共富密码”,探寻“共富之路”。
“茶香”大源:从“一株茶”到科技赋能的“全产业链”
“大源曾是缙云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之一,没想到一株黄茶会给大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镇政府宣传干事陈科敏介绍道,“如今的大源,农民种植的黄茶园共计5000余亩,年产值高达9500万元。”
实践团的首站来到了黄茶种植“大户”—大源龙坑村。在这里,成员们走进茶园,亲眼看、亲手摘,了解了黄茶的发展起源与生产模式,零距离感受黄茶的功效与作用。“那么黄茶是如何从一株发展成一个产业呢?”22葡语1班周申琪问道。“早期黄茶种植以单株为主、农户自给自足、效益不高,后来政府利用‘大源山高土厚,土质微酸,利于黄茶种植’的天然优势,因地制宜,做精做特黄茶产业……政府投入资金进行茶苗技术研发,并采取‘喷滴灌工程,有机肥栽培、机械化采摘、恒温无菌标准化加工’等现代智能生产模式,实现‘科技赋能’与‘提档升级’,不断扩大规模效益……我们还组织开展对‘农户、农村、农企’的技术培训,建立了‘小规模种植+专业示范村+龙头大企业’的全产业链闭环,让黄茶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科技特派员李强回答道,“如今的大源,遍地茶园,茶香四溢!”
22德语1班朱子玥感叹道:“‘一株茶’、一份‘科技赋能’答卷、一条‘全产业链’,让共同富裕的概念看得见,摸得着,变得真实可感!”
“湖羊”大源:从“一只羊”到牧旅融合的“绿色循环”
实践团的第二站聚焦“共富湖羊”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首先是羊本身的收益。”镇农业办主任刘璋向实践团介绍道,“其次还有羊粪的收益,羊粪可以用于杨梅和茶叶的种植,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也降低了化肥农药污染。”
实践团聆听了“共富湖羊”项目的规划思路与建设目标。“利用太阳能,在羊舍上铺设发电光伏板,促进茭白秸秆变为饲料,提升羊群饲养品质,羊粪作为有机肥用于果树、茶叶种植,从而形成‘光伏+秸秆+湖羊+肥料+果林茶园’的生态循环模式……我们还在羊舍边开展‘体验游、亲子游’等文旅体验项目,策划‘烤全羊品鉴’嘉年华,把一头羊卖出两头甚至三头的效益。”常务副镇长陈威说道,“‘牧旅融合’的思路推动大源镇‘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1000余个,让山里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致富!”
“以‘一只羊’带动一批人致富,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源镇的‘共富湖羊’项目让我切身感受到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 22葡语1班沈丽艳深受启发。
“文化”大源:从“生态美”到全镇人民的“文化赋能”
实践团还以“文化共富”为主题,开展街头调研,采访了近40位当地居民与政府官员,深入挖掘、分析大源“文化建设”的故事。“这几年老百姓不仅日子更好了,收入更多了,还把年久失修的图书馆升级成了功能齐全的城市书房!”一位居民兴奋地说道。
调研中,实践团了解到大源镇坚持“物质与文化建设”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兴建了“茶文化广场、书画展厅、人文礼堂”等一批惠民项目。镇党委书记卢伟阳说道:“我们希望大源不仅要生态美、环境优,更要充满文化气息……近年来,我们面向青少年实施‘春泥计划’,面向成人普及‘现代知识技能’,面向老人开设‘老年大学’,不断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实践团还为当地青少年夏令营,开展了《中国学》系列课程,展示了我校参与制作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纪录片《宝藏》《中国茶:传承与传播》视频,讲解了运河文化、非遗工艺、良渚文明等内容。
23法语1班程鋆总结道:“我们获得了调研的一手真实资料,听到的是大源镇党委带领全体居民努力创业致富的故事、共享发展成果的故事,调研成果是极巨价值和意义的。回去后我们将进一步整理访谈调研稿,尽快编辑成册,并用多语种在重要官方媒体发布大源镇的宣传视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大学生赴广袤乡村开展实践,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巨大力量。在实践中,大学生把责任担在肩头,砥砺了新本领、实现了新作为、展现了新气象!本次活动,实践团走出校门、深入基层,亲身感受了“共富”工程对乡村振兴、创收致富的现实意义。接下来,浙外西语学院将进一步主动加强与地方联系,鼓励大学生继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掘当地资源,为讲好“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贡献青春智慧!